中华物流网(zhwlw.com.cn)1月13日消息
近日,满帮集团研究院联合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脉策数据科技、新驰咨询、长安大学工程学院等机构共同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
报告以城市为单元,重点研究中国发展的整体格局和演变特征,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全国302个直辖市和地级市(自治州、盟)的城市竞争力进行量化评价,重点分析了城市发展的区域特征、城市类型及典型案例。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的年度主题为:“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内陆枢纽崛起。报告提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城市枢纽将崛起为门户接口,成为国内国外两个扇面双向开放、陆海联动的旋转中枢,由“通道+枢纽+网络”组成的体系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依托健全的服务网络发展枢纽经济将成为“综合立体交通”时代城市发展的主导策略,基于区域中心的新一轮枢纽经济之争已经开启。
中西部城市崛起 郑州挤进前十
报告将城市竞争力定位为城市体系吸引周边生产要素聚集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能力,并设定了城市吸引力和城市辐射力两个评价维度。”
在经过海量的数据整理和聚类分析后,研究发现,202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广州、深圳、北京、重庆、武汉、天津、成都、郑州、南京。位于榜首的上海市优势突出,摇摇领先第二名广州市,其余城市的差距则相对较小。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强中,中西部城市占据四席,分别为重庆、武汉、成都、郑州。直观的反映出“双循环”新格局下内陆地区的势能提升,带动一批对内对外双开放的枢纽崛起,在区域产业链中发挥引领作用。
郑州属枢纽型城市,有成为全国枢纽潜力
对于郑州的城市竞争力在百强榜排名第9位,报告这样点评: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综合交通网,园区和企业聚集,在枢纽布局、通达性和地理区位等方面评分较高;郑新欧、港综合实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基础服务平台的搭建,大大提升辐射范围和国际通达水平,高端制造业聚集,发展潜力大;公路占比高,结构待优化,国际规模待提升。
“五极”串联全体系,中西部城市更具潜力
从全国格局来看,中国区域格局正进入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重庆等为核心的“五极”时代,五个城市顶点构成的“钻石结构”串联中国体系。其中,江苏省的表现较为突出。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拥有全国最多的竞争力二十五强城市和百强城市。同时,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份的优势也显现出来,由于四省的市场比较发达,枢纽城市分布也相对更加均衡。从省域格局来看,各省城市分布可分为均衡型、多中心型或一核多中心型、双中心型、单中心型、欠发达型等不同布局结构。
从重点城市来看,上海、广州、深圳、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属于强枢纽型城市,具有打造国际枢纽的潜力;成都、郑州等城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属于枢纽型城市,具有发展成为全国枢纽的潜力;菏泽、包头等城市的吸引力强于辐射力,属于消费型城市;宜昌、黄石等城市的辐射力强于吸引力,属于口岸型城市;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均较弱,属于一般型城市。
此外,报告在分析了城市的发展潜力、营商环境、地理区位、市场覆盖等多个维度后,梳理出了最具潜力的十大城市,分别为东营、茂名、泰州、长治、赤峰、滨州、毕节、大理、自贡、昌吉。其中不乏西北部内陆城市。
报告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重塑我国区域分工体系,传统出口加工导向下的区域分工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内陆地区的枢纽能级大幅提升,带动内陆枢纽崛起,有望在“双循环”新格局中担当门户枢纽作用。

|